找到相关内容113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细品《瓦尔登湖》中的禅宗

    这篇作品暗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国的。梭罗的思想与中国人相通。在这部作品中也是,尤其是禅宗思想,故用禅宗思想来赏析它在中美文化史上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二、寓禅于人生   禅宗是印度佛教...

    胡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15673410.html
  • 弘一大师书法研究中的几个相关问题

    ,亦每展读赞叹并尝试欣赏品评,然偏居西北一隅,孤陋寡闻,遇有疑难之点更所不免。兹将学习赏析大师书法过程中所遇几个问题及后学之分析思考略述于次 ,以就教于诸位前辈、贤达方家。   一、印光法师对弘师写...

    姜法璞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492773686.html
  • 荒野,此地无价胜有价

    如生态学家可在登山中,显示体力之健并可一路观鸟,赏析自然之美,二者又可能相互对立,为赏景而建造缆车,为划船垂钓而蓄水筑坝,为显示自我技巧和气力而射猎动物。难怪,美国的一个国家公园有这样一个荒野警示牌:...

    郭耕

    |环保|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9240282708.html
  • 王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鸟喻”

    赵殿成《王右丞集注》卷末附记引《朱子语录》云:“摩诘《辋川诗》余深爱之,每以语人,辄无解余意者。”这种深趣独得、惜无知音的慨叹,出自一位谈论文学篇章的哲学家之口,其注意力显然是集中在王维诗歌的思想义理上面。而《辋川集》这组反映王维在兰田辋川别业隐居习禅生活的代表作,也确有当时一般赏析者不易参透之意蕴在,就像后来一些论诗家指出的,它们往往在经意刻划的山水自然美形象中间,寓托着佛家幽奥的哲学理旨。...

    陈允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04140845.html
  • 杭州第一高僧——永明延寿大师

    大师一人”;国学大师马一浮的联语是“随处得宗一湖春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由此足见永明延寿大师深远的影响和永久的魅力也。(详见另文《永明塔院楹联赏析》)   当代对大师贡献与影响的崇高评价也很多。这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1141517.html
  • 论日僧空海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及其后的历史事实证明,日本的佛教始终与政治联姻,僧侣出入于政界更是常事。所以,为了全面地认识空海,我们不妨把《为人求官启》录于此,与读者共赏析。其辞曰:  巨石者也重沉,蚊虻者也短飞。虽然巨石得舟者...

    高文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242256.html
  • 花开花落 空寂心境 鸟鸣春涧 禅意盎然

    第1版  11 张 苏 意境与禅境 《中文自修》1991(12)  12 方守金 王维‘诗佛’论 《中文自学指导》1991(8)  13 罗伟国 《佛门偈语赏析》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

    任瑞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1644565.html
  • 峨眉山与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

    尊者参观了峨眉山的名胜古迹,瞻礼了普贤菩萨,同峨眉山僧人交流了佛法大意之后,又以爽快的笔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眉山歌》。现照录于下,供人赏析。其曰:  君不见,眉山高入云霄际,翠霭氤氲三万里。其谁度夏清凉...

    崔正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05162795.html
  • 越传越多的“仓央嘉措情歌”

      9 张力凤、赵胜启:《千古绝唱,独领风骚——仓央嘉措情歌赏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10 见蓝国华:《仓央嘉措写作情歌真伪辨》,《西藏研究》2002年3期。   11 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2081351.html
  • 寒山钟乍动风景忆当初——《枫桥夜泊》写作年代考及其他

    这些,对于进一步赏析本诗,恰恰是至为重要的。   一、霜、露及“霜满天”探微   张继写这首诗的当夜,是否真的见到了霜?   答曰:没有。   古人对霜、露的形成,并无科学的认识,文学作品中,对...

    柯继承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291632.html